老,沈奇从来没有放弃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沈奇写篇读后感,也有著名的数学期刊收稿。
《数学年刊》主编约稿沈奇读后感的盛情难却,沈奇答应了,写就写,写两页读后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一个小时搞定了。
写完读后感,整理成论文格式,沈奇也不走什么投稿系统了,直接发到《数学年刊》主编的电子邮箱。
这篇读后感论文的作者只有沈奇一人,这种文章没法带别人一起飞,属于大佬专享待遇。
第二篇需要沈奇审核的论文来自rl编辑部,是一篇凝聚态物理论文,六位作者人员构成复杂,有uc的,有东京大学的,还有英国帝国理工的,看来这是个跨国合作项目,跨了美、欧、亚三个大洲。其中通信作者来自uc,名字是lili,好奇怪的名字。
这篇凝聚态物理论文研究凝聚物质的结构、力学和热力学性质,这跟沈奇他们faster项目组的研究方向有所区别,跟沈奇早期单干时的研究领域有些类似。
faster项目组现在干的活,一句话总结就是研制新材料。这非常偏应用,研究成果带来的红利也很吸引人。
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员构成不能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