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末、豆豉、松木灰等“佐料”。这些“佐料”的量要把针覆盖住。
炒完之后,还要蒸,蒸的时候,要将两三根针头留在外面。等到外面的针头能够用手捻碎时,就不用再蒸了,起锅。还要最后完成一道工序,淬火。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因为淬火决定了针的软硬程度。
现在我们用的针放久了就容易生锈,但是用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的针,就不易生锈。但是,因为成本很高,所以传统工艺制成的针最终失去市场,因为老百姓都很穷,谁会去花高价买这些玩意呢?而洋人做的针都是用机器批量生产的,制造的效率远远超过手工制造的针,而且,洋人机器做的针还可以做的更细更短,更加的符合绣工的需求。
尤其是对于一些名贵的刺绣来说,细针越小做出来的效果就越好,所以,洋人的廉价针进入华夏之后,本土生产的针就再也没有市场了,从事这个行业的工匠也都渐渐的转行不干了,只要没有足够的利益,任何工作都是没人愿意干的,工匠也是人,也是需要养家糊口的,没有利益的情况下,工匠只能选择转行。
也就是说,你考虑工匠的利益,不去发明可替代人工的机器,也许暂时可以保护工匠,但别人可未必会这么想,当别人提前发明了这个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