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要求将这些分配给他的东西折算成银钱,他不要地,只要钱。
昌渚县令本来是不肯,因为在昌渚,土地多得是,但钱当真是缺,不过架不住这家伙一哭二闹三上吊,最终还是选择了息事宁人,给钱了事,说来也都是自家百姓,也的确是不会种地,将这些东西分给他,没的糟塌了。
拿了钱的孔连顺,便在昌渚开了一家小饭馆。
当时在昌渚,能吃得起饭馆的人并不多,最主要的就是一类人,大明的士兵。孔连顺虽然种地不行,但做生意的脑袋瓜子却是不缺的,针对驻守在昌渚的士兵大都来自沙阳郡等地的特点,专门聘请了一个会做沙阳菜的厨师。
军队长期驻扎在外,士兵思 乡情绪自然是浓厚的,有一家能够吃到家乡味道的饭馆,自然便成了这些士兵们休沐之时的首选。
孔连顺的好运来小饭馆在昌渚慢慢地小有名气起来。大明士兵们薪饷极高,用起钱来自然也是爽利,几年下来,孔连顺很是赚了一笔。
一年之前,听闻大明将与大齐谈判签署和平协议风声的孔连顺,他当机立断向大明昌隆银行在郡城的分行贷了一大笔款,然后修建了现在的这座豪华气派的好运来新酒楼。
命运再一次地青睐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