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烧制玻璃器,其实原料和烧窑,都是能够想办法克服的。
真正的难度在于正其中的三个关键过程——温度、吹制和退火。
温度决定了玻璃器的透亮明净程度,吹制决定了玻璃器外在的形状样貌美观,而退火则决定了玻璃器制成之后的实用程度。
三者缺一不可。
温度可以试,大不了用穷举法,只要花费时间和人力物力,总能试出来。
可吹制的技术却是想学也没有地方学的。
不是没有懂得吹制的人,而是太少,不好找。
因为眼下大唐已经几乎没有吹制琉璃的人了。
玻璃制品其实在中国国内早在汉代就有了,不过,后来汉代平定匈奴,加强了同西域的交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波斯、希腊等中亚和欧洲文化也是在这一时期对中国有了第一次的大规模羼入。随着这些外来文化的传入,西方玻璃器大量输入中国,这种玻璃更加透明光滑,能做的大而薄,关键是硬度都要比本土工艺制出的玻璃高的多,于是本土玻璃就被取代了。
后来宋朝的时候有个叫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