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的反反复复身心交战,不但使先生终明“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的生命无憾意趣更百年真正舒心之所在,且还为此有了完全面对更彻底承担的实实准备~~
“量力守固辙,岂不寒与饥”,先生是知晓前路的吧?
“称心而言,人亦易足”,先生于之是有充分自信的吧?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面对可能更现实的里外孤独,先生是清醒和勇敢的吧?
“败絮自拥,何惭儿子”,先生于亲人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够发狠的吧?
而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先生于任上自弃百里之候如敝屣之标举吧!此名利尘寰的惊世骇俗,岂是不知不明百年真正生命意趣者所能洒脱,所敢抉择……
可先生为什么还是终不得人生安泰,生命大宁呢~~
“幽兰生前庭,
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
见别萧艾中。”
先生由心之咏,不仅在其于浊世的孤傲,于泛泛的自负,或更是不意不觉也暴露了读书人的深深固疾吧~~
人之有学,更品德高洁,应当人知世用,此乃天经地义,否则便陷荆玉不识,明珠不遇,兰没萧艾的幽怨和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