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自己。同样也可以增加魏国的整个国力。
至于郡学,冉明瞄准的就是后世的中学,当然是初级和高级中学合二为一,在学校期间,不仅要教育他们经史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预科知识。比如机械理论,物理和化学知识。而且科举制度也不是全部都让他们当官,魏国全国只有一千四百零二个县,不设副县长,反正县令只需要一千四百零二个。郡也就一百八十八个,这些郡级官员,根本就不是一个刚刚结业的学生可以胜任的。
可是国土在不开拓的情况下,其实每年需要的官员非常有限,充其量几十人了不起就是上百人就足够换血的了。众多学生注定无法在通过科举之路,成功化身官员,大部分学生也需要养家糊口,也需要生存。所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也是冉明考虑的问题。
官员增加非常容易,可是如果裁撤阻力非常大。官员的俸禄,也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大头,像后世中国每年七万亿的行政管理经费,占世界第一。这七万多亿分担在每一个国民头上,将是每个人缴纳五千块的税。魏国此时还没有后世那么臃肿的行政管理机构,可是冉明却极力避免后世那种官多如牛毛的现象。
县学毕业生,在科举考试中,肯定拿不到什么像样的成绩,除了极个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