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府东去五十余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瘠薄”,所以百姓只能谋求“树业”,也就是种棉花纺棉布来交赋税生活,但最早并没有赶车和椎弓,百姓们只能用手在棉桃里剥出棉籽,然后用一种竹子做的“竹弧”来弹棉花,可以说“厥功甚艰”,后来据陶宗仪所说,是个叫黄道婆的妇人,从崖州来到这里,教给百姓们棉花的“捍、弹、纺、织”四步之器具,并还教给他们“错纱、配色、综线、擘花”技术,也就是所谓的提花、染色的窍门,然后棉纺业才在松江府兴盛起来,延续元明清三个朝代。
现在于高兵郎的努力下,便不用再等黄道婆,棉纺业的四步基本程序以完备,至于提花印染,暂时不用考虑,因素色棉布便足以使用。
“以此物为布帛,最为御寒,且成本远比丝帛要低廉,行销给军卒、人户,最为合宜。”高岳的言下之意是,一旦棉纺衣衫等到全国性的推广,对整个国家民众的意义非凡,人们可以得到比丝和麻更为物美价廉的织物,会形成足以变革社会的“庶民消费浪潮”。
其中一两位对经济比较敏感的军府娘子,已看到了棉花种植的光辉前景,身为持家人的她们已经开始谋算:
洋州和利州不适合这种草棉的种植,兴元府又没什么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