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帝国海军对进攻力量的需求是永无止境,而最有力的进攻手段也就是依托于航母的舰载航空兵。
显然,航母肯定是多多益善。
正是如此,如何在战时获得足够多的航母,成为了帝国海军必须认真考虑,并且着手解决的问题。
“替代型航母”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
只是,在开工建造之前,帝国海军就已认识到,“替代型航母”只是应急之作,并不是理想选择。
如果只是用于护航作战,那么按照商船的标准建造,问题还不是很大,毕竟护航作战行动都是在后方进行,很难遇到真正的挑战,而且能获得包括岸基航空兵在内的其他作战力量的支持与配合。事实上,第二次全球大战当中,那些用商船改造的护航航母并不比按照军舰标准建造的小型航母差。
可问题是,要让“替代型航母”去执行其他的作战任务,那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显然,对于满载排水量达到了5万吨,最多能够搭载50架舰载机的中型航母,肯定不止局限于护航作战。
前线指挥官调派护航航母执行其他的作战任务,简直是再正常不过了。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统计,第二次全球大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