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成了货架上的产品。飞机的制造工艺,大型飞机的设计方式都有十足进步,不再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
此外,轰炸机的巨大军事价值早已体现了出来。
在战后的几次局部战争当中,轰炸机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作战能力与战场价值得到了军方的肯定。
要往根本上说,还跟工业生产力有关。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新历95年,帝国在水电资源丰富,相对较为安全的西南地区建造了全球第一个,以电解铝为主的工业基地,为电解铝的大规模工业应用打下了基础。按照当时规划的产能,五年后的新历100年,电解铝的产能将达到30万吨,并争取在新历101年达到50万吨。
那个时代,电解铝第一用途就是制造飞机,而且主要就是重型轰炸机!
有了这些基础条件,发展重型轰炸机也就水到渠成。
只是,一切得从头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陆军投资研制了好几种双发中型轰炸机,只是采购量始终控制在三位数。
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自身,陆航内部存在巨大的阻力,众多支持战术航空兵的将领与军官都反对发展重型轰炸机,认为生产重型轰炸机,必然对对战术航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