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500千米,配备数门20毫米机关炮,还要在驾驶舱等关键部位铺设装甲。
这么先进的轰炸机,别说在当时,即便是现在,也未必造得出来。
首先就得解决发动机的问题。
其实,在研制初期,或者说概念设计阶段,头号难题也就是欠缺合适的发动机。
在前几版设计当中,全都采用6台发动机!
原因无二,即便采用还在研制阶段的,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量产的2000马力级风冷发动机,也需要6台,才能够让“神 雕”达到主要的设计指标。如果只用4台发动机,就必须降低载荷或者缩短航程。
在大战爆发前,陆航肯定无法接受采用6台发动机的轰炸机。
其实,即便在大战爆发之后,陆航对6发轰炸机也不太感冒。
虽然在理论上,6台发动机能提供更大的安全冗余,但是也意味着更复杂,轰炸机的完备率更低。
此外,还得考虑采购价格与装备维护成本。
6发重型轰炸机的造价比4发轰炸机至少多出40%,可是通常情况下,作战效率跟4发轰炸机差不多。
关键还有,只有不到10%的超远程轰炸任务是4发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