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无法完成的。
总而言之,6发轰炸机的效费比太低。
即便战时不存在经费的问题,也必须考虑综合成本。
制造成本过高,或者维持与使用费用过高,都意味着无法大规模量产。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后,“神 雕”在获得军方投资之后,其主要设计方向也确定了下来。
在只用4台发动机的情况下,首先得确保3000千米的作战半径,其次是保证至少6吨的正常载弹量。
至于其他性能指标,都可以商量。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关键还是发动机。
在主要行能指标确定下来的时候,能够获得的最好的风冷发动机,也就2000马力,产量还少得可怜,而且要优先满足海军的舰载机。关键是,这种专门为舰载机研制的星形风冷发动机也不够强劲,还存在输出功率随高度增加而快速衰减,无法满足轰炸机长时间高空飞行的致命缺陷。
当时,能够获得的其实是1800马力的老式发动机。
显然,如果只是使用1800马力的发动机,那么“神 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载弹6吨的情况下获得3000千米的作战半径。
就算采用全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