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有些大臣知道是高义欢支持,但也不会明说,明说就是与皇帝对着干,便没了退路,所以他们只是攻击鲁义方,把他搬倒,让高义欢知难而退。
双方都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过这就是政治,政治的精髓是妥协,当然玩不好也会撕破脸皮,变成为不死不休的斗争,又走回明末党争的老路子。
此时的魏国,勋贵集团势力强大,这个集团主要包括,跟随高义欢的河南乡党,占据关中后,转投的顺军余部,以及一大批早期投效大魏的北地官绅。
他们成了魏国的既得利益集团,高义欢也面临着任何王朝初期,都存在的一些问题。
此时江南商贾在军资上做手脚,让高义欢十分被动,杨永裕迫不及待的上书,意图将案子定下来,高义欢未批,一面让三司会审,点了一名江南籍的少卿,一名浙江籍的都察院御史参与审理,想要拖延时间,一面令玄衣卫加紧调查,意图翻案。
这时对高义欢而言,江南商贾是否在军资上动手脚,已经不重要了,而高义欢的意图,很快就被聪明的大臣察觉,奏章立时又铺天盖地而来。
高义欢在长安待不住,留下鲁义方继续在前顶子弹,带着几名官员,直接离开长安,前往陕北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