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有大屏幕还得音效跟上去,这就需要合适的场所,既能容下许多人,也得让后排的观众能清晰的听到声音。
没有音响设备的年代,这很难做到,只能是从声学方面优化剧场的布局,这一行他不太懂,但这不要紧,有人是高手。
人品极差的沛国公郑译,对音乐却有极高的造诣,他当然不懂现代声学,但听力极度敏锐,宇文温觉得这位若是生在现代,搞不好能通过耳机,听出风电、火电、核电、水电对音质的不同影响来。
有郑译这金耳朵做指导,新式剧院的内部格局达到了最优化,各种声源的巧妙布局,能让现场观众获得十分“逼真”的听觉感受。
剧场有了,接下来是乐器,宇文温综合后世的各类乐器,提出概念后由郑译将其“具现”,经过认真调试,也达到了能够演出的程度。
有了乐器,还得解决音乐问题,有的配乐是宇文温来“哼哼”,由郑译谱写成曲,皮影戏的音乐都是由宇文温和郑译搭档完成。
视觉、听觉效果的问题没了,硬件方面解决,还得解决软件方面的问题——剧本。
剧本之一,是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这是宇文温再熟悉不过的故事,但编成详细的剧本,是由杨济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