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设置,然则开边或边患不止,节度不停,久而久之,势必常设。”
“为防节度使做大,一开始,节度使会经常调动,定期回朝任职,也不得兼任,但久而久之...必然走上李唐旧路....”
“陛下知道节度使之祸,但,子孙们不知道,如今陛下酝酿变法,若不从制度上堵住边疆大吏做大的可能,那么....”
杨济先顿了顿,见宇文温喝了一口茶并点头示意,便继续说下去。
历朝历代,会根据当时的形势来制定国策,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亦是如此。
以唐为例,御史台分左右,左御史监察中央,是为“分察”,右御史监察地方,是为“分巡”,因为王朝幅员辽阔,所以监察分巡的区域分为十道。
派去监察的御史,称为“监察使”,后改“巡察使”、“按察使”,最后称“观察使”,意思 就是作为中枢使者,观察地方行政。
然后中枢为了更好地“观察”(监督)地方官,任命的监察使便常驻地方,由监督者变成地方官的上一级长官。
所以,唐代的监察使,从一开始的监察,演变成后来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但这种架构并不是正常官制,仅仅是因为朝廷需要监督、控制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