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调动,以及粮草的国事运输,根本就撑不起这么大的蒸汽动力交通运输网。
考虑到与会人员对于新行业的了解极其有限,林有地举了个例子:电报。
长安和岭南广州番禹已经通了电报,番禹发生了什么事,长安这边当天就能知道,所以,电报无愧于镇国神 器之名。
但是,架设电报线路需要很多钱,维持这条电报线路则需要更多钱。
若一条电报线路的架设费用是一万贯,那么这条电报线路每年的维护费用,累计三年就抵得上造价。
也就是说,光靠朝廷的公务往来需求,根本就养不活长安到番禹的这条电报线路,于是,朝廷只能每年掏钱维持,等同于每三年就重新拉一条长安到番禹的电报线。
很明显,财政撑不起这么大的开支,所以,即便电报对于朝廷来说十分重要,却没有钱来维持。
那么,为何如今电报线路通往四面八方,而朝廷财政没有破产呢?
道理很简单,民间电报业务活跃,所以电报局收入丰厚,不仅抵消了电报线路的维护开支,总体来说还有盈余,累积数年后,甚至还能将修建电报线路的费用赚回来。
然而,发电报的费用不便宜,因为是按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