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1894年9月新工厂又投产了,而且新厂的规模更大、设备更好,有布机15oo台,纱锭7万枚。盛宣怀还计划在镇江、宁波等地设1o个分厂,最终达到布机4ooo张,纱锭32万枚,年产量可高达24o余万匹。
可惜就在这时甲午战争爆,一年以后中日签定《马关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华设厂,于是一时间洋商纷纷到上海开办纺织厂,华盛纺织总厂无法应对洋厂的激烈竞争,年年亏损,免强支撑了几年以后,最终在19oo年,经清政府批准后,盛宣怀以21o万两白银的价格买下华盛纺织总厂,改名为集成纺织公司。至此,上海机器织布局也彻底变成了盛宣怀的私产。
现在回想起这些经历,李鸿章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再想想洋务运动历经3o余年,兴办的各种洋务企业不下百家,而现在存留下来的不过寥寥数家而己,其余不是停就是转卖给私人,要说3o年洋务一事无成到是有些过分,但也确实是乏善可陈。
想到这时,李鸿章的兴致也有些黯然,其他人不明就里,还以为他是年事太高,精力不济,而且纺织厂也参观得差不多了,于是田则楚将李鸿章及观察团一行人请到休息室去休息。
坐了一会儿,李鸿章也对纺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