诧艳羡,眼红到了极点。淮下形势便是如此,江北这几镇俱都缺马。当然相对而言,淮南军缺马的情况尤为严重。
沈哲子虽然勉强组织起来两军四千骑兵投送淮北,但其实也是近乎竭泽而渔。而且因为没有足够的替换备乘,马力折损比例让人无比心痛。但是为了争抢时间,也只能咬牙承受。
徐州军虽然也缺马,但毕竟有过往多年的积累,加之一直与奴兵互有攻伐不乏所获,所以态势较之淮南军还是要强得多。但那是以前,经过此战之后,淮南军一战所获便几乎超过了徐州军数年之积累,实在是让人不得不动容。
当然除了马力之外,人丁所获也是不少,将近千数众,都是夹杂在马群里一同奔出。这些人可不是什么寻常乡户,多半都是豫南各郡司职牧养的吏户。有了这些人的加入,这些缴获的马匹也就不愁没有人去照料。
过淮之后,沈哲子便即刻归镇,召集众将议事并汇总成果。席中众将自然多有夸功,但也并非俱是欢声,总领内政的杜赫便唉声叹息,愁眉不展。
杜赫实在是没有理由不忧愁,淮南立镇以来,整体便是连轴转的状态。先是抗击淮北各路奴军的反击,接下来又大肆整顿乡土。乡土经营刚上轨道,马上又传来奴兵将要大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