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打量:“不过这小子嘛,能否留在我身边调教?”
啥?苏油瞪圆了眼睛,我就这么有老头缘分?
“呃,明公你别见怪啊,我在眉山学宫……”
张方平摆手:“龙山长那边我自会去说,成都学宫可是有蜀刻《十三经》正本,益州整体不如眉山,不过成都教学水平还是不错的,怎么滴?看不起我三榜出身?”
老头你别瞎说啊,苏油都要吓尿了!你老人家是宋绶、蔡齐亲许的“天下奇才”。两次制科出身的天选之人,谁敢对你老人家不敬啊?!
说起张方平的出身,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一种特殊考试制度——制科。
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一般是底层地方小官员,也可以是地方闻名的大贤,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
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
选拔非常严格,远比进士试变态。
首先,仁宗朝规定,参加制科者,须有二位大臣荐举。
拿到举荐名额,还需向两制——即掌内制、外制的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这些一般都是文章大家——呈送平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