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10亿资金。实际到账的仅为9亿。剩余1亿直接作为投行的股票发行费用被提前扣除。
这样看来,上市公司的融资额越高,投行们的收益也越高,他们和上市公司应该是一条心的,但实际情况却远没有这么简单。上市公司自然希望ipo时股票定价越高越好,这直接关系到公司实际融资的多寡。但投行只是一个承销商,它从上市公司手里取得股票后,最终是要卖个其他人的。
对投资者来说股价越高。意味着风险越大。如果发行价突破了投资者的心理承受底线,投行从上市公司获得股票后很可能积压在手里卖不出去。这种情况下。投行就只能自己承受损失,进行折价发行。当然,像后世某国那样,“打新”成为必赚不赔的抽签游戏,这在全世界各国证券市场中也是仅有的奇葩。
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行和上市公司又是天然对立的,双方在股票的发行定价上会进行激烈的博弈。另一个时空中,九十年代末美国互联网泡沫最疯狂时,无数只会烧钱却没有任何盈利支撑的互联网公司,在华尔街的运作下纷纷上市圈钱。
当时整个互联网产业已经陷入疯狂,只要能拥有足够的网络点击浏览流量,就代表着灿烂的未来。但这些空有流量的公司毕竟还没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