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是为解救自己危难而不顾大局,那就是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僭越。
说白了要看朝廷怎么给沈溪定性,在大明,以成败来论英雄最恰当不过。
在沈溪提前判断鞑靼人出兵计划,并且成功预言鞑靼主攻方向并上奏朝廷的前提下,沈溪的调兵合情合理,甚至被很多人看作是妙笔。
问题在于沈溪的先见之明并未被朝廷采纳,朝中这些大佬可不愿承认是自己的懈怠才在战局判断上出现重大失误,他们只觉得沈溪是撞了狗屎运,至于沈溪获得的战功,也被他们选择性忽略。
如果现场出现一致声讨的情况,那即便沈溪调兵合情合理,也会被定义为不合法,必须问罪。
从开始,就只有张懋和张延龄两个管军队的勋贵发话,旁人都在沉默中。
谢迁没有出言为沈溪辩解,旁人也未落井下石,这会儿都在等别人发表意见,自己站出来说话,或者会显得包庇纵容,或者会显得小肚鸡肠,以文华殿中这些大臣的阅,他们觉得自己没理由跟一个后生小子斤斤计较,虽然从官品上来说,沈溪并不比他们低多少。
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一直旁观会议,静候给弘治皇帝传报的最后结果出炉,见场面有些僵持,他着急地道:“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