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是活得长,那么,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最终胜出的物种必然无法拥有无限长的生命,而注定只是遗传密码暂时的容器。
但这就是全部的真相了吗。
实验室里,坐在电脑前的方然,双眼看向屏幕上的监控画面,那些在培养皿里一动不动,根本看不出任何生命迹象的肉块,或者,植物,乃至真菌的组织样本;褪去物种的外壳,在庞大的培养机器里,培养皿中的生命展现出高度的同一性,无非都是细胞的成团聚集,以及,多少互相协调的新陈代谢活动。
这一切的掌控者,深藏在细胞核内的遗传密码,按方然的理解,就是“宿主”。
同样的细胞,近似同样的生存条件,培养机器提供的环境与生物体内高度相似,照理说,一个个细胞凝聚起来的肉块,是没有意识的,根本不可能明白自己置身于何处,但是,就在这样的前提下,这些肉块的寿命却往往会突破物种意义上的极限,某些样本的存续时间,甚至比盖亚里那些生生死死的生物本身更长。
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吗,检索、对照数据,方然并不认为肉块能感受到这微小的差别。
同样的dna,同样的细胞和组织,甚至环境条件都近乎相同,寿命却不一样,寻常人,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