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耕作的范阳兵六屯在内,都于七月中开始翻耕,其中二分之一的土地急种荞麦,这便是《齐民要术》里所说的“秋收了,先耕荞麦地,次耕余地。”而一旦荞麦种下后,待到八月时便可在剩下一半的耕地里播种冬小麦。
荞麦至十月便可收获,得到第一批粮食,而后其地便休耕,至来年二月春耕时再种白粟;而另一半耕地上的冬小麦至来年五月可收割,这样便得到第二批粮食,这批小麦收获翻晒好后,就能于耕地上再种小豆、胡麻等绿肥植物;又到来年秋时,可同时收获白粟米、胡麻、小豆等,这便是第三批粮食——收完白粟米后,便可再种荞麦和冬小麦,如此的话便达到两年内收三次粮食的效果。
不过高岳清楚,这只能算是“两年两熟”,并不是很多资料里所说的,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我国即能实现的“两年三熟制”,因为高岳的这种耕作模式只能说是“套种”,而非两年三熟所必需的“复种”。
所谓套种,就是把田地分区,各种各的作物,互不耽误;而复种,则是在同一田地,轮复种植不同的作物。
为什么复种和两年三熟这么先进的技术不用呢?很简单,因为泾州是“地广人稀”的局面(或者说在明清前,中国北方都是这样的情况,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