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晋还不死心,于是再问之沿途宫府,回答仍是煤坑尽、秫猎尽、钉灰尽、车骡尽,民间槐榆等木因造车造营房,一砍俱尽。“
王在晋在奏折的最后挥笔疾书道:“伏祈皇上轸念时艰,俯怜民隐,少宽文法,容臣脉脉以运规为严儧供输,俾臣急急以先料理,外有求而必应,内有应而必速,乘外寇之未临,为有事之先备,庶不负朝廷之任使,疆场之臣可收功于尺寸矣。”
第三件事则是清理军队,王在晋将从广宁等地撤到山海关的士兵盘点完后,奏道:“清查兵据将领呈递,兵数共计六万六千五百一名,职知其数之非核也……汇算冒法,朝堂有部分朝臣反对,首辅叶向高又”不置可否“,然而就在双方争执不休的时侯,有一位朝堂公认的大佬,站了出来质疑王在晋的做法,这个人就是帝师--孙承宗!继卢象升与杨嗣昌、王化贞与熊廷弼之后,第三对政见不合的好基友诞生了!
孙承宗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一千五百六十三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保定市高阳县)人;孙承宗生有奇相,他的胡须非常坚硬,说话的声音也非常宏大,给人一种奇异不凡的感觉;同冯铨那种二十岁就当翰林的天才比起来,孙承宗的科举之路并不是很顺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