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高义欢称帝后,长安城中就热闹不断,可供人们议论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去岁人们议论魏王称帝,年底的时候议论使者来朝,年初大阅的气氛没过,又迎来了科举考试。
要说大魏伐明,应该是大魏百姓商议最多的事情,可事实情况却是,百姓和士子们谈论最多的还是科举考试,这个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创举,当然这个需要横向来看,而不是跳脱时代,去与现在的东西做纵向比较,那样毫无意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一个乡野村夫,因为读书,也可进入朝廷,入将拜相。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阶层的流动,让底层人明能够通过读书考试,向上层流动,改变命运。
在古代底层向上的通道并不多,战功不易得,所以读书就成了人们都想走的独木桥,科举被推到了极高的地位,即便现在高考同样是改变人生的一个块敲门砖。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人们的共识。
形成这种共识,除了读书本身的力量之外,更多的原因则是因为科举使